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正文

全球新消息丨职业教育教学科研“两张皮”现状待破解

来源:陕工网—陕西工人报    时间:2023-06-01 23:30:47

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第32个年头,第一次听到“科教融汇”4个字时,全国模范教师、威海职业学院机电学院教授王芹感慨地说:“其实,这正是多年来我带领学生坚持做的事情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:“统筹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继续教育协同创新,推进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,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。”这被视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。

不久前在山东举行的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上,“科教融汇”的这条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成为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的热议焦点。

当前,职业教育进行科教融汇的痛点、堵点、难点何在?相比本科教育,职业教育的科研定位应如何凸显其特色?在具体教学实践中,如何将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充分融合?认真剖析科教融汇的内涵,这些问题亟待更多实践和探索。

教学科研“两张皮”现状亟待破解

“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、生产融合问题不是新问题。”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肖梅看来,“随着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加快,卡脖子问题突出,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。面对新情况新要求,职业院校的产学研,特别是职业院校教师科研定位、科研与教学融合、人才培养等问题就凸显出来。”

在各类痛点中,尤为突出的是教学与科研存在“两张皮”问题。肖梅坦言,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,教学和科研“两张皮”现象严重。一方面,科研内容和教学内容不相关,学校的课程体系、教学内容等与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研发的实际需求还有距离;另一方面,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分割,学生难以参与到科研活动中;此外,对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缺乏认证与支持。

除了教师群体科研素质亟待提升,在日常工作中,威海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都芯男留意到,“我们的学生比较缺乏科研思维,而这种科研思维的培育确实有待于长效的努力和提升”。

这显然涉及到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问题。

“随着产业升级,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化,对员工解决复杂问题能力、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但由于职业院校科研定位不准,科研与教学融合不够,不免会带来问题。”肖梅说。

在她看来,这些问题包括: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,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通用基础能力培养,轻创新能力培养;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新,在教学中不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实施教学,学生被动学习,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培养不起来,学生在提出新问题、探索新知识,有所发现、有所发明、有所创新方面存在不足,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,等等。

都芯男认为,科教融汇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,即职业院校跟政府、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时,合作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、资源整合以及利益分配等,仍需要比较科学的探索。

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“融”与“合”

对王芹而言,多年来教书育人的主要成果之一,是带出了一批搞科研的“好苗子”。在一些重要场合,她总是将刘峻良在内的一批学生推到前台,“这些都是我的‘作品’。”她笑言。

22岁的刘峻良是威海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大三学生。刚入学时,这个年轻人因不了解专业性质,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只是“当一名电工”。如今,在王芹的指导下,他选择“嵌入式开发”科研方向,并已完成十几个企业研发项目。目前,他正带领9人学生团队进行一企业的电池管理系统研发项目。

入学3年间,刘峻良无时无刻不受到科研氛围的熏陶。偌大的一张圆桌前,老师、学生、企业专家不定期研讨项目方向和详细进展,一次次“头脑风暴”中,刘峻良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最前沿的科技知识,也在项目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,“这些经历让我尽快自我成长”。

科教融汇的成效尚需培育的人才质量来衡量。其中,最关键的是化教学科研“两张皮”为“一条链”,达成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深度互动与有机融合。

然而,这二者如何互动?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和困惑后,威海职业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邹丽红最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“以前一直立足于教学,总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,但从事科研工作和企业的接触变多后,渐渐颠覆了自己之前的想法,还真是科研在引导着教学。”

开始和企业对接时遭遇的尴尬令邹丽红记忆犹新:“企业提出的一些要求,我发现好多我们干不了,因为有一些实战的内容是我们院校不具备的。”最终经过实地调研,精准对接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需求,该学院从无到有,专门开设了服装IE工程师的订单班。订单班20人从大二起参与企业横向课题,如今,10人已和企业顺利签约。

“中试车间”与“立地式”科研

适合职业教育的科研应当是怎样一条特色之路?它的科研价值应当如何体现?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在探索,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

120名学生的实操训练分批次搬进了药业公司的中试生产车间,每名学生由此成为企业科研项目研发的一员——这是威海职业学院康养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从2022年起开展的新尝试,也由此成为这所学校开展科教融汇的典型样板。

21岁的林冬梅正是受益学生之一。在这门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的课程中,她和同学们对“岩藻多糖”的概念理解,不再是课本上干巴巴的名词解释、教学视频中“摸不着”的流程,而是在企业车间里每个环节都由自己动手操作的提取过程,在她看来,“课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真正结合,让我们受益匪浅”。

2020年起,上述专业专门组建5人博士服务团,主动对接威海市七大产业集群,重点关注区域性特色中小企业的小规模、个性化需求,教师团队以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和挂职科技副总形式深入企业一线,参与企业科研攻关,同时也将科研成果进一步反哺教学。

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,企业中试生产车间成为学生的实操训练课堂,在课堂上即可直接参与科研项目,学生的科研素养较之前有了大的进步。一个鲜明例证是,该专业2020级学生团队参与企业原料药岩藻多糖的质量分析,获得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两项。

不仅如此,科研进一步支撑学校发展,切实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服务深化能力。目前,校企已共建威海市海洋功能性多糖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平台,开展海藻多糖特医食品、医用材料等产品研发,未来将在学生实训实习、教师科研、人才培养等开展深层次合作。

这正是威海职业学院开展科教融汇的生动缩影。目前,学校建成由学校、政府、行业、企业、科研院所等多元参与的创新平台17个,形成国家、省、市、校四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,使学校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和集聚地。

在肖梅看来,高职院校应该更多聚焦生产一线,服务行业企业,以应用为导向,立足地方经济特色,针对企业生产技术需求,开展“立地式”科研,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,把课题立在产业需求,把成果用在生产一线。在科研方向上,既要对接企业需求、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,又要对接科研院所,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,发挥“中试车间”的作用。□邢婷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32 华西制鞋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  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