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木耳与火锅相遇,会碰撞出怎样的“火花”?5月27日晚,在中国黄背木耳之乡四川德阳什邡市,当地创新消费场景,举办的首届木耳火锅美食嘉年华火辣开涮。餐桌上,黄背木耳、粉耳、蕊耳的三色拼盘,成为众多食客的必点菜。至5月31日,广大游客都可到什邡尝新尝鲜。
庄世全/摄
(相关资料图)
此次美食嘉年华上“出圈”的黄背木耳,具有清肺润肠、滋阴补血等功效,在什邡已有30余年的种植历史。改良的蕊耳虽然“年轻”得多,但它的膳食纤维却是黄背木耳的6倍,且含有人体所需20种氨基酸中的17种,不仅能生吃,还是涮火锅的上品。
而食客们吃的这朵小小的木耳背后,是中国黄背木耳之乡经历产业重创,向科技要生产力,并随之走上复兴和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创新实践。
向科技要生产力 黄背木耳产业涅槃重生
据了解,什邡市的黄背木耳种植核心区位于湔氐镇。一度,凭借这一特色产业,湔氐镇农民靠着传统种植,人均纯收入位居什邡市之首。但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,让蓬勃发展的黄背木耳产业遭受灭顶之灾。
“90%的木耳棚架倒塌,造成经济损失近10亿元。”回想起当初的情景,湔氐镇食用菌协会理事长张文平仍记忆犹新,“虽然剩下了一些,但生产环境遭到污染,病虫害大量滋生,基本没有效益。种植户觉得,还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划算。”
辛苦培育多年的富民产业难道就要这样付之东流?痛定思痛之后,什邡市深刻认识到,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,只有走“科技兴农”之路,才能做大做强黄背木耳产业。
2010年,在多方共同努力下,转机终于到来。什邡市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、四川省农科院、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开始进行技术合作,成功探索出了“科研院所+基地+协会+种植户”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。数以百计的技术突破,不仅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、劳动强度,什邡市的黄背木耳产业也迎来快速振兴,其种植技术迅速跃居国内领先水平。
刘涪滔/摄
尝到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”的甜头后,科技创新的热潮一浪接一浪。不仅有科研机构的参与,作为四川省重点龙头企业,什邡市昊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已拥有了一面“专利墙”,成为省内第一家具备黄背木耳育种产权的资质企业。值得一提的是,2022年,该公司与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研发的粉木耳成为全国首创,目前已与海底捞签订独家供货协议。
刘涪滔/摄
什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,如今,什邡市常年种植木耳2.3亿袋,产干木耳4万余吨,产值10.3亿元。种植规模、产量、销量长期居全国第一,产量已占全国产量的61%以上。
以科技应用为支撑 谋高质量发展之路
在黄背木耳的产销量上,什邡市已居于全国领先地位。但什邡市副市长陈林道出了产业发展的痛点,“更好联农带农富农的研究还太少,健康的食品怎样更好触达消费者?这是高质量发展中需要探索的‘什邡答卷’。”
美食嘉年华当天,2023“科创中国”四川什邡食用菌(黄背木耳)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和产业技术交流座谈会也同步举行。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谭琦等专家学者,也来到什邡“支招”,共谋高质量发展道路。
谭琦在参观考察什邡市黄背木耳产业发展后认为,什邡目前还有部分耳农自己接种菌包,需要付出更多劳动。今后可以在企业集中制菌包,然后再扩大发给农户的规模,让农户只负责出耳环节的工作。这样既能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引领方面的优势,也能解决劳动力短缺的矛盾。
刘涪滔/摄
产业发展最终需要得到市场与消费者的认可。谭琦说,什邡创新研发的粉木耳就是例证。“应瞄准高中低端市场,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。这样什邡的黄背木耳产业才能越走越远,老百姓的钱袋子才会越来越鼓。”
国家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原一级巡视员、全国农业展览馆原馆长王秀忠认为,什邡的黄背木耳产业已具备相当实力,完全可以借鉴五常大米、阳澄湖大闸蟹进行品牌塑造,形成行业内独树一帜的地域特色和品牌。
刘涪滔/摄
什邡市向科技要生产力的脚步远未停歇。当天,什邡市不仅为张文平颁发了什邡市毛木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奖。谭伟等4名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,也受聘成为什邡市黄背木耳产业创新发展特聘专家。
“我们越发体会到科技应用对农业发展的关键作用,对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。我们将更加重视科技兴农、强化创新驱动,进一步在基础改善、技术推广、实验探索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,努力将什邡打造成蓉北现代特色农业典范。”什邡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晏世莹说。
来源:川观新闻
编辑:刘 颖
责编:彭俊生张晓玲 牟娟
监制:彭晓英
总监制:蒋军洪
什邡市融媒体中心
新媒矩阵号
爆
料
热
线
如有新闻线索,欢迎爆料!
联系电话:0838-8888925
爆料QQ:3492844101
微妹儿微信:WeiguanSF0838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32 华西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